2023年十大關鍵詞 CTE中國玩具展
1.13.2023, 1:42:00 PM
106

1.13.2023, 1:42:00 PM
106

01、反彈
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2022已經成為人們心中不愿回憶的關于焦慮、痛苦和不安的代名詞。這一世代的人們極少在一年的時間里,見識到如此高密度的信息與問題。到2022年底,對于疫情的管控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對旅游、消費、各類文化生活的恢復,以及可以預期的經濟反彈。
各類數據統計——特別是旅游和消費領域的數據都開始了大幅度的反彈。但如果由此判斷2023年將成為“反轉”之年,為時尚早。壓抑的三年的消費和旅游需求在歲末年初集中釋放,被迫停工的各類工程和產能擴張可能在2023年再次開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將由此回到2018年之前的高速發展階段。于理,于情,我們都必須要接受這個現實。但這并非是由于中國經濟、中國人不夠好,而恰恰是因為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足夠的成就、高度和基數。如同分級發射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到達了一個必須拋下包袱、進行姿態調整的高度上。
另外,在此前幾年受到經濟和產業政策影響的幾個行業,也將進入到一個反彈時期,包括互聯網經濟、教育、房地產等在內,都將從幾年以來無所適從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但前提是,在新的環境中,這些行業必須更加強調對經濟各個層面的積極作用,更加強調社會責任,而不是一味野蠻生長。對于其中大多數相關企業來說,基本沒有可能回到此前高速增長的道路上。因此反彈只能局限在一定的框架范圍內,而不是全面反轉。
02、投資
年初,林毅夫再次強調了投資對于經濟的拉動的作用,同時也強調了“過去一段時間,有一種說法說我們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要改成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我覺得提出這個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經濟,就是故意誤導中國。你要想想看,如果沒有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帶來的家庭收入的增長,消費增長可持續嗎?”
此番言論在經濟學界引起軒然大波,這實際上并非是林毅夫第一次提出類似觀點,但當中國經濟行至2023年、整體經濟總量已經高居全球第二之后,其仍然堅持認為經濟仍然需要投資拉動,已經讓大量的觀察人士和輿論難以理解和接受。為此,包括滕泰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已經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但觀察林毅夫此番提出消費與投資之間論戰的背景,我們也能夠窺見其邏輯起點的一二:疫情三年,居民存款已經攀升至歷史新高,但消費已經持續低迷,而消費的低迷是否會隨著疫情防控的終結而終結,目前還是未知數;另外,大面積的裁員、減薪等情況的出現,正在沖擊著人們的消費熱情。在對未來收入預期不樂觀的情況下,各種逆周期的調控政策頻出,其中最核心的方向仍是投資;以及,不僅是中國,包括美國和歐洲國家在內,已經有大量對特定新興產業進行結構化投資和支持的政策出臺,這意味著對特定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正在成為更深度的全球共識。
03、鎮化
沐浴了二十年房地產大牛市的人們,終于在2022年開始回憶起房地產泡沫破滅所帶來的恐懼。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發動機,房地產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并非只在中國受用,而是放之四海皆準。維持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就需要人們貢獻出存款、財富甚至是整個家族的財富、未來的財富,去雇傭他人從事各式各樣的生產經營——包括了各類建材的制造,家電、裝修、金融貸款、物業管理等等等等。
在中國,房地產是另一個宏大敘事的子集:城鎮化。曾經的鄉土中國里,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城市缺乏發展的動力和必要。但在幾十年的發展之后,城市已經成為六成以上中國人生活和發展的核心舞臺。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鄉村的落后和凋敝,以及,城鎮化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已經無法帶動一個8億人組成的龐然大物繼續狂奔。
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心將更多遷移到占中國人口40%、土地面積90%以上的鄉村縣鎮,這些區域內有同樣多需要提升生活質量的、需要就業和成長的人們。但在過去很多年的時間里,政策和資本對這片更加廣袤土地的重視程度不足。于是,對城市之外的“鎮”的全面建設,將成為城鎮化的第二階段,這個時期極有可能從2023年正式開始。與農村建設一起,這其中將會衍生出非常多的投資機會,并帶動相關地區和產業的繁榮。
04、對抗
對抗來源于利益沖突,全方位的對抗來源于根本性的利益沖突。這也是為何國際上大規模的熱戰重現,地區沖突加劇,國內輿論環境惡化、各種形式的對立頻繁出現的原因。在經濟增長放緩、新的發展空間匱乏的狀態下,每個個體的發展都需要從其他個人身上奪取,人們通過和平、協商、妥協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
過去幾十年經濟大發展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從20世紀初的汽車、無線電、家用電器和汽車,到70年代之后的科技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全世界范圍內技術不斷革新,新的經濟富礦被不斷開采,大多數人都獲得了發展的空間和機遇。這種環境下,人們會覺得“事情是可以商量的,利益是可以劃分的,人群是可以相安無事的”,因為發展可以解決一切矛盾。
但財富與發展機會分配不均的問題始終存在。實際上,在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前后,僅僅是20年左右的經濟發展的空窗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尚未被大規模應用,而家用電器、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接近尾聲的時期,就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問題(石油危機和滯漲)和復雜的局部戰爭(包括中東戰爭、中蘇沖突、蘇聯入侵阿富汗等)。從80年代開始算起,幾十年過去了,太多“現代社會人”充分享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繁榮和社會進步,以至于高估了解決問題的可能。從2023年開始,更多人會逐漸意識到,只有各種類型的暴力能夠最終解決利益問題。
05、再分配
后疫情時代的“K型復蘇”,是大多數人不愿意看到,卻又在真實發生的局面。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創造,需要大多數人釋放出消費力,也需要大多數人保持穩定的工作狀態。但因為種種原因,如今財富的分化正變得日益嚴重不可避免。更少數的群體擁有了更多的財富,一些企業和資本在不斷增長壯大,但大多數中小企業艱難求生,普通人的生活難以改善。
財富的分化是市場經濟的難題,隨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分化,以及資本的助力作用,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差距不斷擴大。這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通過再分配來解決。我們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同樣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財富分化。因此更加充分完善的再分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顯得迫在眉睫。
再分配制度的完善不會一蹴而就,其中最關鍵的阻礙因素就在于財富階層(尤其是與政治力量高度捆綁的部分)對于政策制定的影響。例如在資本利得、遺產、房產等方面本應有更大動作,卻至今遲遲不見動靜。爭議被放大,再分配的空間卻在縮小。最終受到影響的不會是財富階層,而是更多的普羅大眾。由于再分配問題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相信這一問題會在今年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決。
06、逆周期
區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社會主義語境下的市場經濟更加強調逆周期調控的能力,這是在制度設計之初就已經明確和強調的。至今逆周期調控仍然是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大原則。但有相當多的人對此認識并不清楚,而是將逆周期調控和所謂“閑不住的手”混為一談,進而無限推崇自由市場經濟,對所有宏觀調控和逆周期手段加以排斥。
“閑不住的手”和過度膨脹的政府職能雖然問題重重,但逆周期調控不可能因噎廢食。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新的技術力量無法快速形成產業化的今天,以各類政府投資、結構化的產業扶持政策、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為代表的逆周期調控,仍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2023年,我們將看到政策在地域經濟平衡發展、部分新興產業扶持,以及產業競爭格局塑造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具體的動作,可能包括對某些漲幅過高商品的價格限制,讓國企、央企更多參與到某些重周期、長周期產業中去并發揮主導作用,以及對某些行業可能出現的過度投資行為的限制甚至是否決。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平抑經濟周期波動這個歷史性的難題,防止更多普通人在經濟的周期波動中陷入貧困和絕望。
07、承認
要正確地認識社會,認知經濟,并且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首先一點就要承認他人的智慧,而不是陷入到一種主觀的狀態中,或者沉溺于“上帝視角”去觀察問題不能自拔。要知道不僅只有現代人掌握有治理經濟、社會的智慧,幾年前、十幾年前、幾十年前、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決策者和普通人,也都擁有足夠的智慧,也曾為各式各樣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探索、嘗試、掙扎,尋求答案。
人們會困惑于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沖突和落敗,進而給農耕民族定罪——包括懶惰、不思進取和懦弱;現代人會嘲笑幾十年前的人們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導致極端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如戰爭,饑荒,社會的動蕩等等;包括用自己的視角去評判如今發生在他人身上,或整個社會的變化,這些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想當然”。
人們獲取知識和進行決策的工具已經更加先進,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更加進步。以及,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之后,如今的人們變得更擅長以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和做出決策。在這種大環境下,輕易否定他人的智慧和決策是不理智的。在對抗式交流和極端式揣測盛行的今天,人們急需重新建立起一種新的尊重,這種尊重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在認可他人的利益和智慧的前提下,尋找到一些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和具體事務的答案。
08、共業/人類命運共同體
有多少人是將我國高層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笑話看的?相信抱有這種態度的人不在少數。這個看起來極其宏大但又無從著手,以至于陷入到某種歷史夢魘中的描述,會讓很多人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是不安和警惕。
在此我們要引入一個佛學體系的術語“共業”,這個詞的含義是一群人或一個社會所共同具有的行為特征——這里面包括了想法、言語以及行為,以及這些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反映在經濟和社會中,如果大多數人都貪婪地追求財富,就必然導致經濟和投資的過熱(以及局部過熱),最終因供給過剩而崩盤;如果大多數人都追求鐵飯碗和社會地位,就必然導致政府職能的膨脹,以及“閑不住的手”越發閑不住;如果大多數人都對于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無動于衷,那最終只能導致這些問題愈演愈烈。“共業”就是這樣形成的。
人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而如今媒體、輿論和互聯網的發達,也讓人們的思維和想法進一步趨同,人們形成共同觀念、動作的情況越來越多,這導致人們的行為也進一步趨同,進而導致人們的命運也進一步趨同。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中國,同樣出現在全球范圍內。2023年及以后,我們將見到更多類似的情況出現。作為普通人,我們無法阻礙共業的形成,但起碼應該知曉它的存在,以及必然帶來的后果。
09、宗教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宗教都較少地出現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以至于大多數人,特別是改革開放一代的年輕人對宗教感到陌生。這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簡單總結,改革開放之前的社會制度和思潮不允許宗教大規模傳播和信仰的存在,改革開放之后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不需要宗教的存在。
這種不允許、不需要的局面在如今出現了變化。新的社會環境下行政力量不會鉗制宗教信仰,而新的經濟環境下,人們對于宗教的需求開始增加——當人們不再擁有滿是機遇的發展時期,相反卻只能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境中不斷碰壁,并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當那些順利實現了財富積累的人們已經疲倦于財富所帶來的享受,也開始探索更深層次的問題;當那些欲望無法得到滿足的人仍在孜孜不倦卻無人可以求助,只能求助于蒼天鬼神。
正月初五,朋友圈的財神在刷屏,佛教寺院周圍的車流排起了長龍,人們通過對最世俗現實的財神的祭拜,完成了心靈中宗教信仰種子的萌發。在少數民族地區,極端的宗教勢力受到了更多信眾的認可,并非是因為人們的愚蠢,而是恰恰是這些極端思潮給予了人們于現實世界中所找不到的出路和精神依托。可以預見的是,更多與宗教相關的事情將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這個時間節點很有可能就是現在。
10、文化自信
《流浪地球二》的火爆上映,牽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自1840年以來,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碰撞的中國人,始終難以構筑出自己的文化自信,這其中有非常復雜的原因,總結歸納的話可能要寫幾本書。
討論這一問題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是,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建設,和對世界經濟發展幾十年的貢獻,中國早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購買發達國家的優質商品,為其貢獻利潤;出售廉價商品給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降低了全球民眾的生活成本;我們從資源國購買資源,從生產國購買商品。整體上看,我們本應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自信,但事實的情況卻并非完全如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社會總量(和部分人均數據)超過了一個又一個國家之后,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經濟在國際上地位的認識和判斷卻長期停滯,很多人將世界分成了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中國落后,外國發達。
并且其中存在著一個無人回答的、隱蔽的重點問題,就是缺乏文化自信對于經濟上的影響是被全社會所無視的。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缺乏文化自信,那么對其經濟上將會出現哪些影響?如果我們將文化自信與經濟利弊更加充分地橋接起來,對于文化自信就會更加重視起來。
例如,我們是否因為文化自信的問題,導致花費了更多的社會財富在海外歐美奢侈品上?我們是否因為文化自信問題,導致給海外品牌以過高的溢價,即便其質量水準不如國內類似產品?我們是否忽視了對國內優秀人才的支持和鼓勵,而是過度相信外國臉和外國名?我們是否因為文化自信的問題而在關鍵談判中讓步,廉價出售了一些核心資產?我們是否有企業家抱著外面的世界什么都好的心態而轉移了資產和財富,將負債和社會問題留給了國內?以及最重要、波及面最廣,影響最大的問題:中國是否因為文化自信的問題,影響了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的價值體現?
文化自信的建立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一個對自己缺乏足夠認知的民族,必然會在對外經濟社會的交往中付出不必要的代價,走不必要的彎路。既然文化自信問題所導致的矛盾已經在2023年之前充分體現,那么到2023年之后,相應的一些解決方案也將有所體現。這也將成為解決很多實際經濟問題的關鍵鑰匙。
關于CTE中國玩具展
CTE中國玩具展始辦于2002年,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與CPE中國幼教展、CKE中國嬰童展、CLE中國授權展四展同臺,每年10月在上海舉辦,已經發展成為國際化、專業化綜合商貿平臺。經過18年的飛速發展,CTE中國玩具展已成為海外知名品牌集體選擇的展會,是廣東東莞、深圳、澄海、浙江云和、永嘉、山東青島、江蘇寶應、福建晉江等各個地方協會認可參與,著力推廣產區品牌的商貿平臺,更是海內外買家的展會。

關于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
協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在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務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
以上報道來源:聯商網,掃描二維碼關注【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訂閱號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玩具企業出海,是否“正當時?”
據《2025年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玩具出口呈現結構性變化:美國市場穩健增長4 2%,中亞五國整體增長11 3%,吉爾吉斯斯坦市場更是飆升86 6%。

一周資訊
樂高×變形金剛合體,TikTok Shop“拎包出海”升級,中央網信辦整治未成年人網絡環境···

不止是玩具,更是新晉“中國特產”
潮玩作為玩具市場的新型消費形式,近年來發展迅猛,已從單純的娛樂載體升級為融合情感價值、文化符號與社交屬性的綜合業態。其背后折射的,是 Z 世代消費群體對個性化表達的追求···

家長愿為旅途中的“10分鐘安靜”付多少錢?
短途郊游、周末周邊游、假期遠途行……旅途場景下的兒童娛樂需求正催生出一片亟待挖掘的藍海市場。對于玩具企業而言,如何讓產品在有限空間里承載無限樂趣···